新闻动态NEWS

美国从越南进口的230美元马桶拆开出现中国零件这是新供应链
河内郊外,一间卫浴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地将“越南制造”的标签贴在新下线的马桶上。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马桶的“骨骼”——陶瓷主体、进水阀、排污管道——无一例外地贴着中文货运标签。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超过七成的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国。所谓的“越南制造”,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障眼法。
这出“皇帝的新衣”闹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税与成本的博弈。起初,精明的美国人打着“供应链多元化”的算盘,试图以每个230美元的价格,从越南进口原本在中国仅售200美元的马桶。白宫的如意算盘是:扶持越南取代中国,构建新的供应链格局,从而实现“不亏”的战略目标。
然而,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拆开这些“越南制造”的马桶,赫然发现内部七成以上的零件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这多花的30美元,恐怕只能当作“智商税”来缴纳了。
更扎心的是,越南本土品牌Viglacera的马桶售价高达515元人民币,其质量却远逊于中国贴牌产品——后者价格仅为333-360元人民币,性价比优势明显。一位美国采购商无奈地吐槽:“越南工厂的陶土烧制技术不过关,成品布满气泡,最终只能连夜从中国潮州空运原料来救急!”
这背后是产业配套的巨大差距。在中国潮州,聚集着5000家卫浴企业,形成了从陶土制备到釉料喷涂的半小时供应链圈。而在越南,工厂仍在为陶瓷烧制合格率而挣扎,合格率仅为70%,比中国低20多个百分点;港口装卸效率更是相差三倍;电网时不时罢工,生产线随时面临停摆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在四月份挥舞起46%的关税大棒,直接将越南卫浴行业打懵。原本依靠10%关税差价苟延残喘的中转模式彻底崩盘。随后的七月,美越新协议更是雪上加霜:越南对美出口统一征收20%的关税,针对“中国生产,越南贴牌”的转口商品,更是祭出高达40%的惩罚性关税。
“越南通道”一夜之间变成了死胡同。新规要求商品必须满足越南本地增值率超过30%或关税税则号变更,否则将按中国原产地征税。一位在越南投资设厂的广东陶瓷老板无奈地表示:“我们运零件到越南组装,本想节省15%的关税,现在反而要倒贴5%!”
美国海关的审查也愈发严格。他们重点盯防电子、纺织、卫浴三大行业,通过海关溯源系统追查中国零部件的比例。一些中国企业试图通过“越南质检,柬埔寨组装”的分散链条来规避风险,但物流成本又蚕食了2%的利润。
看似热闹的越南工厂,实则早已千疮百孔:煤炭价格从400万越南盾/吨飙升至600万越南盾/吨,迫使企业全线%,导致库存积压高达三个月的产能。房地产行业的寒冬也传导至卫浴行业,2023年越南卫生陶瓷产量暴跌25%,库存积压高达总产量的20%。
更糟糕的是,美国商务部突然启动对越南浴室柜的反倾销调查,业内一片哀嚎:“高额税款可能会逼死出口工厂。”
在越中资企业也陷入两难境地。一家智能马桶盖代工厂发现,经过三个月培训上岗的越南工人,水道倾角调试精度仍然达不到要求,导致美国退货率飙升至8%(中国仅为1%)。售后成本反过来抵消了人工成本的优势。
越南的产业政策也开始踩刹车。越南建筑陶瓷协会在六月份提出提案:禁止新建陶瓷厂,只允许改造旧生产线。曾经火热的赛道,正在迅速降温。
面对关税铁幕,中国制造企业开始了硬核反击:富佳股份将其越南工厂的产能扩大至三倍,达到500万台,并力争将本地供应链占比提升至35%的红线以上。莱克电气则玩起了“泰越双城记”:越南工厂生产的马桶缴纳20%的关税,而泰国基地的产品仍然享受10%的关税优惠。美的集团则带领40家供应商集体进军越南,在河内建立起一个“从釉料到成品”的全链条产业园。
更聪明的企业则将目光投向了新的战场。一家卫浴龙头企业砍掉了越南30%的产能,转而投资墨西哥,利用美墨加协定下的零关税优势;另一家企业则选择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借助普惠制关税出口美国。
“现在不是简单贴牌的时代了,”一位在越南深耕五年的陈厂长在视频会议中强调,“要么本地化做透,要么全球布点,中间派死得最快!”
这场马桶战争的本质是供应链规则的争夺。美国试图用“零关税换市场”来诱惑越南站队,并用40%的转口税来封杀中国的供应链;而越南则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选择拥有123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美国作为靠山,还是选择占据进口材料40%的中国产业链?
中国也在绵里藏针地进行反击。一方面,加速释放RCEP红利,对越南出口纺织机械的数量暴增30%;另一方面,在河内建设中越联合工业园,试图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换取原产地证明的灵活度。毕竟,当越南的电动汽车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出口到美国时,谁还在乎马桶阀芯是哪国生产的呢?
产业链的韧性正在被重塑。海鸥住工越南基地的出货量激增,但其30%的美国市场占比仍然是一个软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研发留在佛山,将组装放在墨西哥,利用跨境数字工厂实现“美国午休时,亚洲接力生产”的模式。
归根结底,马桶战争的背后是供应链规则的洗牌。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来画地为牢时,中国正在用产业链的韧性来破局——从东南亚工厂的本地化深耕,到墨西哥边境的智能化车间,中国制造正在全球编织一张“越打越强”的韧性网络。
下一次,当你在美国超市看到标着“越南制造”的马桶时,不妨敲敲它的陶瓷外壳,听听那回响里藏着哪国的泥土,哪国的火,还有哪国工人深夜调试水阀的叹息。这场供应链战争没有速胜论,只有持久战——而时间,永远站在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手中。
最新的数据已经揭示了真相:加征关税后,越南马桶的到岸价反而超过了中国12%,订单如潮水般回流广东。就像当年印度接盘苹果生产线,却因一颗高精度螺丝停产两周一样——产业生态的厚度,从来不是关税差价能够填平的。
当越南建筑陶瓷协会哭求“别再建新厂”时,中国潮州的窑火正在夜色中彻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