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中国门户)官方网站

南安: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九游娱乐集团

新闻动态NEWS

南安: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2025-08-22 02:07: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九牧“绿色黑灯工厂”里,智能机械手取代人工实现精准注塑,年产马桶400万套;细如发丝的金刚石线%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循着这一重要指引,南安在产业创新领域成果亮眼:今年以来,产值超亿元重点工业企业已达333家,工业大盘支撑效应显现;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累计拥有6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8.37亿元,同比增长5.9%。

  如今的南安,紧扣“科技突围、产业跃迁”主线,以“科技赋能、产业筑基、生态聚势”为抓手,持续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南安: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图1)

  在南安水头这座聚集着全球最大石材产业集群的城镇里,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正在石材切割车间上演:一台台高速石材线锯轰鸣运转,金刚石线正高速切割着石材荒料传统石材加工方式正被技术创新悄然重塑。

  这场变革的脉络,清晰可寻。2023年,全球首台线年,南安市委、市政府敏锐捕捉产业升级需求,组织高校科研专家深入企业一线月创新推出县级层面首个技术攻关“赛马制”,聚焦石材线锯关键共性技术开展集中攻关。这一机制不仅探索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合作的新路径,更为石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何参加九游娱乐的社区活动?”

  创新的成果持续显现。2025年5月22日,随着“赛马”结果揭晓,世界首个《石材机械多线切割机》团体标准在水头镇同步启用,让南安石材机械装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截至目前,已有499台线台设备远销德国、意大利、土耳其、沙特、印度、印尼、伊朗等国家。

  科技创新的赋能效应,不止于石材产业。在南益电脑针织有限公司车间内,千余台电脑横机高速运转,近5000米长的吊挂生产线如银链穿梭,这条不落地生产线米宽的车间鲜见人影。“去年下半年投入1200万元,更新部分横机并新增100多米吊挂线。”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建生介绍,这家老牌纺织企业凭借智能生产流程,成为全球针织品市场“隐形冠军”。

  传统产业的创新实践,正是南安筑强科创平台、深化院企合作、释放人才创新动能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南安创新政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揭牌科技人才创新中心、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暨福建省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单位,落地厦大科技园南安园、萨本栋硬脆材料加工研发中心,开建工业设计小镇、创新总部大厦初步形成“三中心、三院所、两质检中心”的科创矩阵,不仅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为产业技术革新架起了坚实桥梁。

  作为全省率先探索大院大所“赛马”机制的县级城市,南安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协同创新:通过举办创新大会、院士专家进南安等活动,构建起“企业出题校企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共享”的高效模式,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科研成果同台晾晒,让创新活力在产业链各环节充分涌流。

  九牧智能马桶以38分贝的“静音冲刷”守护千家万户的睡眠;“智慧卫浴健康诊所”通过智能设备监测体重等健康数据,让卫浴空间变身“家庭健康站”在南安,科技创新正让传统卫浴产品不断焕发新活力。

  从成品端转向生产端,九牧“绿色黑灯工厂”更显科技魅力:整个车间不见灯光却高效运转,机器臂精准搬运零部件,AGV小车穿梭配送物料。

  “作为全球单体产量最大的智能马桶工厂,这里实现了365天无人式关灯生产,年产能可达400万套。”九牧集团科牧“绿色黑灯工厂”生产项目负责人洪永强介绍,工厂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让高效、无人化的生产模式成为现实。

  作为福建省29家链主企业之一,九牧集团凭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跃居行业“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围绕这一龙头企业,南安贴合产业实际“量身定制”发展蓝图,布局数字卫浴、万洋众创、奥飞智能等13个现代产业园,打造一条长达26.8公里、面积达550平方公里的水暖卫浴阀门全产业链千亿产业生态走廊。

  “南安对产业、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又是全国卫浴产业的风向标,我们企业选择落地南安,就是希望能在这里进一步发展壮大。”来自浙江温州的企业家陈小光入驻奥飞产业园后深有感触,他说,在园区,“上下楼即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不仅有着生产方面的诸多便利,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如何参加九游娱乐的社区活动?”

  这样的集聚效应正是生态走廊建设的核心目标。这条走廊志在塑造产销研一体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带,使水暖卫浴产业集聚度从32%提升到83%,为“中国水暖城”进阶“世界水暖之都”筑牢根基。

  不止于水暖卫浴产业,放眼南安全域产业版图,全产业链根基正持续筑牢,千亿生态走廊的布局已形成集群效应。以工业强市的南安,成立五大产业小组和绿电能源、未来产业两大指挥部,聘请毕马威、邦城、同济院、深规院等规划团队进行系统性梳理,连片规划打造南翼高新、智能水暖卫浴阀门、石材智造、机械装备四条全产业链千亿生态走廊。与此同时,南安进一步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2.0版本,累计建成标准产业空间482.79万平方米,招商323.72万平方米,签约企业902家、入驻666家、投产551家,招商率达91.3%。

  更令人欣喜的是,南安创新主体的活力正持续彰显,今年以来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5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49家,创新引擎的强劲动能在发展中不断释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眼下,这一发展要求在南安正转化为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院企合作领航员这一政策,实实在在为我们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提供了推动和指引。”德林智能专家组工艺工程师傅增辉表示。去年6月,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副教授尹方辰作为南安首批院企合作领航员,带领团队入驻德林智能开展服务。他们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与企业团队深度对接,运用先进控制技术与算法优化升级控制系统,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顺畅的生产流转和更高的产能输出。

  这样的校企人才合作场景,在南安并非个例。日前,在南安市重点产业链科技人才创新成果会暨石材(线锯)品牌建设启动仪式上,一场博士后进站集中签约仪式引人注目。张立杰、李琦等5位入站博士分别与九牧厨卫、闽发铝业、德林智能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以“人才+项目”模式推动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硬核智力支撑。

  要实现创新引领,人才队伍是首要支撑。近年来,南安始终以“四链”融合为核心抓手,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引擎,以“人才港湾”计划为关键支撑,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跃升。在聚才引智上,当地精准出台《“来南安会成功”引才聚才专项行动方案》,集成16条硬核举措,全力打造人才“强磁场”,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人才创新活力的迸发,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5月23日,“成功基金汇”在南安科技人才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作为南安今年重点打造的金融服务平台,“成功基金汇”积极引入优质资本与资源,通过优化政务服务、聚合服务机构、深化资本与产业融合,为基金设立运营提供全周期支持,已形成规模达52.2亿元的产业基金盘,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优化、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从构建系统性政策体系、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到推动产教才深度融合、强化金融支撑,再到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南安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让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深度绑定,初步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如今,通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南安正持续推动千亿产业提档增效,探索独具特色的园区建设2.0培育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质”活力。既有科创平台的“智高点”,又有产业集群的“硬支撑”,更有融合发展的“生态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中,这座城市正加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愈发生动的答卷。(记者 李贵灵 朱晓西 李想 文/图)

搜索